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有一片包含四千多个品种的青稞种质培育基地。达瓦顿珠,是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三年前,正是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这片世界上最大的青稞种质资源基地最终建成。

  种质资源,已经非常明确地被世界各国认定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农业命根子”和“战略基因库”。同样是青稞,为什么要把四千多个不同的品种都要保留延续下来?因为不同品种的青稞,包含有不同的基因遗传密码和优缺点。举例来说,假如突然暴发一种新的植物瘟疫,现在大规模种植的青稞全部得病,可能引发当地粮食危机,这时候就可以去品种丰富的种质基地里找,很可能某一种不起眼、半野生的青稞亲戚,天生就携带抵抗这种瘟疫的基因。用它来做育种材料,就能拯救全部的青稞,这就是“救命基因”。

  青稞,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大麦,对高原极端气候的极度适应性,使其早在三四千年之前,就成为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也因此,青稞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记者:青稞对于西藏的老百姓来说,分量有多重?

  达瓦顿珠:那就太重要了,必不可少或者只能依赖它。青稞既可以卖,又可以当货币,去换酥油换牛肉,这么换,所以它就是一切了。

  记者:它又是货币,又是粮食。

  达瓦顿珠:对,又是牲畜的饲料。

  达瓦顿珠的出生地堆龙德庆隶属拉萨,地处拉萨河谷,小的时候,他曾和父母一起种植过青稞。

  原本,达瓦顿珠的理想是学生物,但由于录取调剂,他接到的是西南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为此,他大学的头两年,他的业余爱好踢足球成了他的主业。

  直到大三那一年,达瓦顿珠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学校,他突然发现,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院士、著名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都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前身西南农大,这着实震撼了他。彼时,国际上有一种舆论,认为中国的农业难以养活中国的人口。这是一个学习农业的人需要回答的问题。

  达瓦顿珠把考研的目标锁定在南京农业大学,但他本科毕业的年份是2006年,是西藏自治区为本科生包分配的最后一年,考研意味着放弃分配,放弃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更何况考研本身也是不确定的。

  2006年,达瓦顿珠考上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研究生。他也是这个学院这个专业第一位来自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学生。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三年的学费成了一大难题。听说西藏农科院的尼玛扎西老师曾赞助过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完成学业,达瓦顿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尼玛扎西写了一封求助邮件,希望西藏农科院能资助他读完三年的研究生。

  记者:他给你回的是什么?

  达瓦顿珠:他给我回了很长的信而且非常感人,他说收到这个信很高兴,他正在组建新型的青稞研究队伍,就需要学生的时候,需要学新知识的,他说一定不能放弃,学费他来支持,一切他来解决,他就回了这么一封信,三年的学费是他自己垫的。

  尼玛扎西,生前曾担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是西藏青稞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被人们称为,“青稞王子”。从2007年到2010年,三年时间里,每当需要交纳学费时,达瓦顿珠就直接打电话给尼玛扎西。直到毕业好多年后,他才偶然得知,18000元的学费不是出自西藏农业科学院,而是尼玛扎西个人赞助的。

  在尼玛扎西的多方奔走之下,达瓦顿珠被留在了西藏农科院工作。但仅仅工作一年后,他就有了新的想法。

  2011年,达瓦顿珠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博士。毕业后,他再次回到西藏农科院,并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一个项目。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尼玛扎西。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工作基地会是在实验室,但尼玛扎西却坚持让他常去田间地头,多和种青稞的农民交流。

  记者:你跑田间地头,你做的工作是什么?

  达瓦顿珠:就怎么给老百姓管理好,要去杂,这里不能有小麦粒。

  在田间地头的浸泡中,达瓦顿珠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他的科研向下生长,在土地里扎根。而常年在太阳底下工作,高原的紫外线已重新塑造了达瓦顿珠的外形。站在村民中间,他的面容与周围的村民并无二致。

  达瓦顿珠:他要求什么,他的生活方式,他的需求是什么,恰恰那时候开始我的脚着地了,我才觉得我学这么多东西,本质是要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解决农业的问题。但是你不到田间地头,你不到生产一线,你的科学问题从哪来,你要解决什么。所以我那个时候开始感觉又上了一堂课,自己又在一个新形式的学校,也就是田间。

  记者:所以你说这个,我学了这么多高级的知识,但是到了田间地头,面对的是所谓低级问题的时候,这需要衔接。

  达瓦顿珠:这过程当中我觉得是我真正进步的过程,我现在看起来,我现在去下田跟老百姓在一起,让老百姓看这个籽粒,拿出他的籽粒比起来怎么样,我问他这个籽粒你们喜不喜欢,或者你们传统上是不是这个籽粒,这些过程我觉得都是,非常让我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我才能感觉到,我自己是脚着地了,有一点点就是不叫脚踏实地,但是在这个路上。

  2020年9月5日,老院长尼玛扎西带领团队辗转10地到最偏远的山村做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

  虽然尼玛扎西已经离开了他挚爱的这块土地,但他培育出来的青稞作品在高原上依然随处可见。

  达瓦顿珠说,西藏青稞总共实现了三次大面积的良种更新换代,后两次就是由恩师尼玛扎西主导的,青稞亩产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的不到一二百斤到现在的七八百斤,良种覆盖面积达到80%~90%。

  尼玛扎西去世后,达瓦顿珠沿着恩师的足迹继续前行。他带领团队培育青稞新品种并开展技术推广,三年前在他的努力推动下,面积为700亩的青稞产学研基地在林周县强嘎乡落地,几代科学家接力,让这里成为世界最大的青稞种质资源基地,半野生青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和培育出来的品种,以及正在培育的新品种都汇聚在这里。

  记者:西藏本土的大麦也就是青稞,它是怎么一路种过来的,应当说西藏的科学家一直就没放弃过。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达瓦顿珠:50年代考察60年代的科考,70年代80年代一直追踪这个,我们现在参照的书,全是那一批老科学家留下来的正规资料。

  记者:他们是给你一步一步搭的台阶,你才能走到这。

  达瓦顿珠:搭的台阶,所以我就是非常荣幸。

  记者:要把每个人的优点都能聚合起来,然后让它变成更友好。

  达瓦顿珠:对,这就是我们的任务,所以首先在这里种,在这里做精准鉴定,鉴定完了之后要大量地做杂交,把这些用起来,用起来去培育新的品种,这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这里的任务就是,老前辈他们给我们留了这么多好的,珍贵的资源,让我们一定要把它发掘出来利用起来,去培育更好的品种。

  记者:它们才孕育着无穷的可能性。

  达瓦顿珠:无穷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库,宝贵的基因库。

(责任编辑:王擎宇)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