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间,公募基金行业一则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中欧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公告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该产品。

这是葛兰在管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截至一季度末规模高达311.79亿元,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医药主题基金。

此次被增聘的赵磊并非行业新人。中欧基金官网上已经能看到他的部分信息了。

公开资料显示,赵磊拥有超过8年的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验,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工程硕士专业,曾在中泰证券担任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联席首席分析师,并带领团队获得2020年"证券业分析师金牛奖"最佳行业分析团队。

2021年5月,赵磊加入中欧基金,从权益研究部医药组研究员做起,逐步晋升为高级研究员,并于2023年初开始担任医药研究组组长,成为中欧基金医疗投研团队的核心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命是赵磊职业生涯中首次执掌公募基金产品,而他的"首秀"就是与明星基金经理葛兰共同管理这只规模超300亿元的"巨无霸"医药基金。

基民们看到这个消息,可能最担心的是葛兰是不是要离职!

从目前来看,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后,葛兰单独管理的产品还有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和中欧明睿新起点这两只基金。

大家短期不用太担心她会离职。

这并非葛兰首次卸任或与他人共管产品。2023年9月,葛兰就因工作安排卸任中欧研究精选和中欧阿尔法基金经理。

当时中欧基金表示,调整后葛兰将更专注于其余在管产品的投资管理工作,作为公司投资总监之一,也将持续赋能投研团队。

其实葛兰旗下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并非个案,而是公募行业整体转型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共有122家基金公司的666只产品宣布增聘基金经理,与原有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其中不乏刘格菘、李晓星、赵蓓、冯波等百亿级基金经理的产品。仅中欧基金一家,近一年来就有29只产品实行"共管式增聘"。

这种转型背后,是公募行业对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模式的反思。

过去二十多年,公募基金行业走出了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一代代明星基金经理凭借耀眼的业绩和强大的个人号召力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但随着行业规模红利见顶,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依赖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手工作坊"模式弊端较多,打造专业分工、团队作战、科技赋能、业绩稳定的平台式基金公司迫在眉睫。

其次,主动权益投资面临重重挑战,波动的资本市场叠加激烈的竞争格局,单个基金经理投研精力有限,使得超额收益的获取并不稳定。

随着A股迎来全面注册制时代,个股进一步分化,为应对这一变化,不少基金公司在提升投研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以破解单一基金经理管理模式的投资局限性。

这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从"明星时代"向"平台时代"转型。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公募行业这一转型趋势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团队化管理有望降低单一基金经理离职或业绩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多基金经理共管也可能带来策略和风格的微妙变化,投资者需关注产品投资理念是否一致,以及业绩归因是否清晰。

此外,随着行业从追逐明星转向深耕平台,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也应更加注重基金公司的整体投研实力和风控体系,而非仅看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

展望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这一转型仍将深化。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来看,平台化、团队制、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建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团队协作与个人能动性,如何实现能力的有效传承,如何利用科技赋能投研,都将成为公募行业持续探索的课题。

而对于葛兰和赵磊这对新组合来说,他们能否在医药这一专业领域发挥"1+1>2"的效应,为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的持有人创造持续稳定的回报,让我们拭目以待。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