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豆包

图源:豆包

抗VEGF眼科药物赛场,战况再次升级。

诺华的雷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眼科抗VEGF药物,曾创下年销超40亿美元的巅峰战绩,至今仍是市场重要玩家;罗氏的法瑞西单抗则以VEGF-A/Ang2双靶点优势异军突起,2024年销售额达44亿美元,上市三年复合增长率68%,正剑指市场第一。

两位老牌劲旅,一个是市场先发者,一个规则改写者,两家先后构筑起稳固壁垒。

如果聚焦至国内战场,本土力量已形成强势围剿之势。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作为国产首款抗VEGF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23.43亿元,不仅打破进口垄断,更超越雷珠单抗登顶国内眼科用药榜首;齐鲁制药则凭借首款贝伐珠单抗、阿柏西普及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也快速切入市场分羹。

在市场的激烈厮杀中,一个重磅BD合作又给这个赛道添了把火。

8月19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称,将VEGF/FGF融合蛋白RC28-E在大中华区、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的权益授权给参天制药。根据该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2.5亿元预付款,5.2亿元开发及监管里程碑,5.25亿元销售里程碑,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协议总金额13.95亿元。

无疑,当百年眼科巨头也跃跃欲试地“杀入”这条眼底病药物赛道,进口与国产的多强混战将更加激烈。

抗VEGF药物,打响升级战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及眼底疾病(如:wAMD、DME、RVO)患者基数扩大,抗VEGF眼科药物也进入了更焦灼的竞争时代。

据统计,2024年全球抗VEGF眼科药物市场规模约2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1%。此外,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约13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00亿元,增速全球领先。

VEGF药物是当前眼底疾病的核心治疗手段。这是一类能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信号分子。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缺氧,缺氧环境刺激视网膜细胞大量分泌VEGF。因此,通过抑制VEGF活性,能减少渗漏和水肿,保护黄斑结构。抗VEGF药物的问世,使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等眼底疾病治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款抗VEGF眼科药物获批上市,包括诺华的雷珠单抗(Lucentis)和布西珠单抗(Beovu)、再生元的阿柏西普(Eylea)、康弘的康柏西普(Langmu)和罗氏的法瑞西单抗(Vabysmo)。其中,雷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是单靶点VEGF抑制剂,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靶点VEGF-A/B和PlGF,法瑞西单抗靶点VEGF-A和Ang2。

回顾抗VEGF眼科药物的发展历程,不难瞥见一些在这条赛道中致胜的趋势。

2006年,诺华的雷珠单抗获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眼科的抗VEGF药物,其抗VEGF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前的治疗策略,也由此拉开了抗VEGF药物的竞争序幕。

自上市以来,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便基本维持在年销售额30亿美元这个量级,2014年雷珠单抗迎来销售峰值,超40亿美元。

直到2015年,再生元的阿柏西普凭借更合理的定价和优秀的疗效,全球销售额首度超越雷珠单抗,并且此后二者差距逐渐拉开。2020年,阿柏西普在全球的销售额接近80亿美元,而此时的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已回落至33.77亿美元。

单靶点VEGF药物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些年,双靶点药物已逐渐成为抗VEGF药物治疗眼科疾病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其中罗氏研发的法瑞西单抗(Vabysmo)一经上市就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2022年,法瑞西单抗上市,是目前唯一获批的双靶点VEGF眼科药物。凭借双靶点协同作用和长效优势,法瑞西单抗上市后增长迅猛,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44亿美元左右,上市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68%。

法瑞西单抗的市场策略聚焦于差异化技术优势,通过双靶点机制增强疗效并延长给药周期,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可能超越阿柏西普成为市场领导者。

法瑞西单抗的市场热度,暗示着眼底病治疗领域正步入双靶点时代的新篇章。而正如荣昌与参天的这笔交易,RC28-E是VEGF和FGF双靶点药物。

具体到RC28-E,能够应对眼科新生血管治疗的“抗纤维化”问题。在眼底病中,黄斑下纤维化是导致视力不可逆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是现有单一抗VEGF疗法长期治疗效果的瓶颈。RC28-E的FGF靶点主要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和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等机制推动纤维化进展,有望成为改变wAMD和DME疾病预后的“规则改变者”。可见,参天拿下 RC28-E,不仅是产品补充,更是对眼科创新下一个窗口的押注。

下一站:从 “红海竞逐” 到 “价值重构”

参天与荣昌的合作,意味着国内抗 VEGF 赛道再添重磅玩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 570 万名临床显著的 DME 患者、381 万名 wAMD 患者,2021 年糖尿病患者超 1.4 亿 —— 庞大的患者基数,让赛道成为必争之地。

市场潜力吸引着全类型参与者,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一方面,是国内老牌选手的市场底盘。

国内抗VEGF的先发者非康弘药业莫属。早在2013年11月,康柏西普就在国内获批上市,是全球第三款、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也是国内仅次于雷珠单抗的第二款上市销售的VEGF单抗。它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也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

2019年至2023年,康柏西普连续5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分别为11.55亿元、10.87亿元、13.2亿元、13.66亿元、19.36亿元。2023年,康柏西普更是首次超越雷珠单抗,拿下2023年全国等级医院眼科用药销售额TOP10的第一名。2024年,其全年销售额为23.43亿元,同比增长20.98%,占公司总营收的52.61%。

另一方面,是多款类似药的步步紧追。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国产抗VEGF药物主要集中在仿制与类似药开发阶段。随着阿柏西普、雷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关键专利陆续到期,国内生物类似药研发也进入收获期。

齐鲁制药是类似药里一个不可忽视的强者。2019年,齐鲁制药安可达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2023年12月,其研发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上市。2024年8月,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注射液又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使其成为国内眼科赛道的强将。

此外,欧康维视与博安生物合作开发的OT-702也已申报上市,迈威生物和景泽生物的类似药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并且国内还有多款生物类似物在研。

第三方势力则是本土创新药企押注的“下一代技术”,比如恒瑞、信达、奥赛康也纷纷聚焦在各自技术领域,希望分的一杯羹。

恒瑞的HR19034也属抗VEGF双抗,靶向VEGF两个不同表位以增强抑制效果。2024年完成II期临床,今年进入III期临床,与阿柏西普头对头比较,预计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

信达生物在抗VEGF赛道也有布子。今年5月5日ARVO 2025年会上,信达生物口头报告了其全球首个创新型双靶点分子IBI302(抗VEGF-抗补体双功能),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中对比阿柏西普的II期研究结果。

奥赛康的ASKG712与罗氏的法瑞西单抗为相同靶点,同属于VEGF-A/Ang-2双特异性抗体,抑制血管渗漏并增强血管稳定性。今年5月奥赛康公布了I期临床数据(NCT05940428),并计划2026年启动II期试验。

从康弘的初代突破到齐鲁的类似药追赶,从跨国药企的技术迭代到恒瑞、信达的创新押注,再到参天携荣昌的跨界入局,抗 VEGF 赛道已集齐跨国巨头、本土龙头、创新 Biotech 等全类型玩家,竞争维度从 “价格战” 转向 “技术战”“生态战”。

未来,抗 VEGF 赛道的决胜关键,或许不在于 “打败对手”,而在于谁能率先突破现有治疗的天花板,让更多眼底病患者留住光明。因为对行业而言,激烈竞争将倒逼企业聚焦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更便捷的给药方式、更广泛的适应症覆盖、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