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市值TOP5仅云南白药营收+净利润双增,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在医保控费深化、中药创新政策加码、消费需求分层的多重背景下,中药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分化。

随着云南白药2025年年中报发布,A股中药市值TOP5(片仔癀、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同仁堂、白云山)最新业绩悉数亮相,行业分化态势进一步凸显:一边是片仔癀、同仁堂等头部企业净利润集体下滑,其中片仔癀净利润同比跌幅达16.22%;另一边,云南白药逆势交出“营收212.57亿元(同比+3.92%)、净利润36.32亿元(同比+13.92%)”的成绩单,成为A股中药市值TOP5中唯一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这种分化的底层逻辑,在于行业正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头部企业的竞争壁垒不再依赖单一资源优势,而是通过研发创新、产业链整合与产品升级,构建综合竞争力。

云南白药之所以能在分化中保持领先,核心在于其在当下的确定性与未来的成长性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并围绕“事业群布局、产品规划、增长模式、人才建设”打造了稳底盘、塑未来的“双轮驱动”战略。

在事业群布局上,云南白药以药品、健康品、中药资源、云南省医药公司四大事业群为生产经营核心底座,同时积极推动新兴事业部的布局,通过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推进医疗器械事业部、滋补美肤事业部等业务发展,形成“核心业务稳盘+新兴业务补增量”的格局。

未来产品规划上,公司坚持“守正+创新”双轮驱动。“守正”聚焦已有品种的二次开发,持续夯实中药企业的历史基因,目前围绕16个中药大品种布局37个二次开发项目;“创新”则以差异化思路构建长期管线,在中药、化药、生物药领域同步推进前沿研发,打破传统中药企业的赛道局限。

增长模式上,公司从“内生式增长”为主,转向“内涵式与外延式”并举。“内涵式”发展聚焦挖潜增效,夯实医药、健康、流通三类产业的发展基础,优化全产业链运营效率;“外延式”发展则通过战略并购、战略合作补全产业板块,快速突破增长瓶颈,例如通过对外合作切入核药、生物药等新兴领域。

人才队伍建设上,公司构建“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通道:“内部”侧重传承与梯队建设,依托内部成长环境培育核心团队;“外部”聚焦高端人才补位,引入研发、数字化等领域的顶尖人才,打造契合长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梯队。

当然,对药企而言,产品力是所有能力的核心,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5年年中报发布当日,由北京大学和云南白药集团共同主办的“2025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在云南白药总部召开,论坛汇聚医药学术界大咖,分享全球疾病领域前沿技术与研发趋势,串联起公司的“当下业绩”与“未来创新”。

会上,云南白药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万五洲接受E药经理人融媒体采访,详解公司研发布局与创新理念,核心对话内容如下: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云南白药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万五洲

Q:云南白药在大品种二次开发领域的整体布局如何?有哪些典型案例?

A:目前我们围绕16个中药大品种布局37个二次开发项目,核心分为两类: 

一是聚焦已上市产品升级,包括云南白药胶囊、气血康口服液、宫血宁胶囊等,通过循证研究与场景拓展提升价值。例如气血康口服液,原适应症为“气虚血亏”,我们联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王宏宇团队开展100余例临床研究,发现其可使心血管内皮功能指标(FMD)提升,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健康,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目前该产品还在探索新适应症。

二是激活休眠品种,选择有市场需求、临床价值的品种恢复生产。例如舒列安胶囊,通过循证数据证实其对老年人慢性前列腺炎有显著改善作用,目前正深入开发。未来几年,这些二次开发成果将陆续落地,进一步带动集团品种销售增长。

Q:除中药品种二次开发外,云南白药在生物药、化药创新药领域的布局规划是怎样的?

A:公司在创新药领域采取“自研+授权引进(BD)”双路径: 

早期以“引进”为基础,作为传统中药企业,我们在生物药、化药领域基础相对薄弱,通过引进优质项目(如核药、肿瘤恶病质单抗),同步组建研发、临床、注册团队,搭建硬件体系(如天津核药研发中心)。后期向“自研”转型,待团队成熟后,通过AI筛选新靶点、布局差异化技术模态,逐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通过BD已落地两大核心方向:一是核药领域,成立云核医药(天津)有限公司,搭建“研发-转化-生产”全链条放射性药物创新平台,吸引60余位专业人才加入;二是生物药领域,引入治疗肿瘤恶病质单抗项目INB301,目前已完成毒理批、临床批生产与放行检验,正推进临床前研究与IND申报资料撰写。

Q:为何重点布局核药赛道?公司核药的研发进展、核素供应及差异化优势如何?

A:核药是全球高潜力赛道,国际已上市产品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而国内尚处空白,我们的布局基于以下核心优势:  

首先是专家资源,依托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得以联合北大顶尖核药专家,获取优质项目储备;其次是核素供应,与国内外核素供应商签订战略协议,保障国产化供应,契合国家同位素中长期规划;第三是临床资源,诊断核药INR101项目正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心专家为牵头人,联合30余家机构开展III期临床研究,为后续治疗核药INR102等打通临床基地渠道。

Q:国内中药龙头均在推进创新转型,云南白药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

A:我们在创新药领域不具备先发优势,因此将“差异化”贯穿立项全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中药企业,我们的创新对标对象并非同类中药企业,而是各细分赛道的领先企业,核心通过三大路径实现差异化: 

一是赛道选择聚焦高壁垒蓝海,2022年早于多数企业布局核药赛道,彼时竞争尚不激烈,且结合自身专家、核素供应优势,优先切入“有资源支撑、进入门槛高”的领域,构建护城河。

二是依托资金优势提前卡位,凭借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水平,持续对接国内外领先企业,通过引进潜力分子、并购优质项目锁定未来方向,对已领先的技术则通过授权引进快速补位。

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的国内外领先,推动商业化落地,将研发中心从“成本中心”转型为“价值创造中心”,让差异化策略切实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