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vin投资茶馆

这两天正在准备2025年的主题报告,想了半天,可能还是会围绕指数化展开。

这是一个所有财富管理人当下都绕不开的话题,毫无疑问,这是个高速增长的领域,也是个高度内卷的领域,还是个不怎么赚钱的领域。

如果说主动产品还能靠相对较高的费率和差异化的基金经理讲一个多方共存的故事,在被动领域,唯一的念想就是赚规模增长的钱。

在费率被锁死在千二的背景下,一旦产品长不大后续的所有就都等于零。据我所知,不少基金公司目前布局指数这块已经不看投产比,只求先待在牌桌上。

只是在指数不断新发的过程中,想要一直待在桌上显然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大公司累死、小公司饿死。

客观地说,下半年由于市场的转暖加上A500宽基的发行,新规的威力还没有被一线真正感受到,行业的毛利率已经养不起那么多的人,只是当下还有些许余晖。

已经听到有人在考虑用经纪业务的收入来补贴一线的产品代销。听起来很辛酸,要用一个更低毛利的业务来补贴一个低毛利的业务,但现实就是如此。

只不过一线确实也苦,之前卖主动也是他们,现在卖被动也是他们,还要短期上量。主动相对还容易做留存,被动的留存其实更难。

就在刚才,泥沼和我说,又有两家基金公司上报了A500ETF。加上指增,全市场A500系列的产品已经90多只。当下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还想挤进来,但各中冷暖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最清楚。

只是即便如此,时至今日我仍然不觉得指数化就一定是市场的终局,因为倘若一件事大部分人都很难受,即便当下再火,某一时刻也一定会发生变化。

财富管理最终的目标还是帮客户赚到钱,迅雷老师最近那篇文章已经讲得足够清楚,资本市场不可能让每个来的人都赚到钱,如果个股不能,那么指数大体而言也是一样的。

A股是一个周期性大于趋势性的市场,每当从业者们以为确认了新的趋势的时候,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均值回归。所以,未来某一时刻我们一定能够看到,主动的收益再次超过指数。

但我同样也认为,任何风潮之后也总会留下些什么,即便主动的业绩会回来,但主动背后的高费率生态应该是回不来了。

市场会在指数化带来的低费率的基础上继续往下走,被动未必会是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他一定是个好的零部件,行业从成品批发的模式变成组件零售的模式。

只有把多个组件拼装成为一套解决方案的时候,它才有可能真正去解决客户实际的问题,所以指数之后,如何组合与拼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只是由客户自己去筛选和组合是一种可能;由厂商直接售卖拼装好的标准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可能;靠一线的投顾去拼装和组合又是一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华夏的红色火箭已经在做相关的尝试,第二种情况不少理财子与基金投顾的多元系列策略对标的就是这个场景,第三种情况则是海外RIA实际的展业场景。

或许,如何在国内走通组合化这条路径,如何构建相应的生态与基建,或许会是一个值得比讨论指数化本身更有价值的一件事。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