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还没用过AI写文章,有跟我一样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吗?
“有人找我做课了,我要割韭菜了,握拳。”这是一位资深科技投资人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消息,他做过的AI领域报告曾被多家媒体引用报道,妥妥地AI领域大KOL,没想到也入了“AI的尽头是卖课”这个大坑。
从OpenAI的ChatGPT到后来的Kimi,再到DeepSeek,再到腾讯元宝、豆包、文小言、通义,AI大模型领域的热点一直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科技互联网行业似乎又一次因为AI而回到“小阳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共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一面是各种各样的AI大模型产品不断向市场涌现,几乎每段时间都能看到有新的产品/新功能推出;另一方面,是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网络向用户端的强化,再加上媒体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AI大模型已经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
作为自媒体人,被AI给Push的机会更多,当你打你某内容平台的后台,刚输入标题,平台就会告诉你可以使用“AI帮你写”功能,其实只要你想,不只是DeepSeek,腾讯元宝、豆包、文小言、通义等任何一款大公司的AI产品都能帮你写作。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当铺天盖地的AI大模型满天飞的时候,我恰恰对于用AI来写文章保持警惕,不敢轻易用,所以,到现在我都还没用过AI写文章,有跟我一样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吗?想必会有一些。
不能代替思考和观察
一般初次使用AI大模型产品的人会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极度狂热,认为AI无所不能,或者说是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想用AI去试一试,轻轻松松就能生成一两千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内容,并且看起来文章还“挺好”。
另一种是,认为AI没用,看着AI生成的内容很好,但若你仔细斟酌,精推细敲的话,就认为AI在胡说八道,或者说,当你想要AI给你做一个立刻、马上就能用的方案的时候,AI的东西很有可能没法儿看,而这种对AI的“实验”只要有四五次,就会对AI大模型彻底祛魅,并且再也不理所谓的AI。
作为微信公众号作者,很容易沉迷于前一种状态,因为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经过大脑思考,你辛辛苦苦花好几天时间写的稿子,可能还没有AI五分钟自动生成的内容看起来好,再加上人总有“偷懒”的想法,有时候就想着“用AI搞一篇算了”的想法。
然而,真当你想用“AI水一篇”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水”自己。理论上说,任何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都是“零门槛”,特别是个人类微信公众号,你想发什么就随便发。
可是,你要想想两个问题:
1.你“水”公众号粉丝的时候,粉丝们如何看?
2.你完全无所谓公众号的订阅者,纯粹就是搞着玩儿。
如果你真正想把微信公众号给做好,显然不会“水”粉丝的。公众号作者与粉丝的关系是:订阅者受文章的吸引而关注某个账号,当订阅者发现账号没有价值或者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随时取关。
用AI发“水文”会导致两个问题:
1.没流量(并不绝对)。
2.粉丝取关。
就像我运营“郭静的互联网圈”这个账号一样,我的初心是自己的思考和观察,AI大模型能够帮人写文章,但它并不能代替你思考,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和思考不会完全相同,而这种差异化,正是我自己想做且也不想被任何人/工具取代的。我写文章的目的,首先就是自己的思考。
其次,就是对行业的观察。大家都知道现在几乎没人会去写新闻,大部分在做的就是复制、粘贴,用他人的新闻,或者炒热点,没几个人会真真正正去观察行业,像十几年前一样写新闻,但越是这种稀缺性的时候,恰恰越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你让AI帮你写文章可以,但是你让AI教你怎么做行业观察就有点儿没谱,可能它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路,然而,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点,还是得靠个人自己去挖掘。当然,这里显然不只是局限于我自己写的科技互联网行业,汽车、财经、体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创作者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内容,这是AI没办法做到的。
在任何一个行业,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你自己的躬身入局,这些都是AI没办法替代的,所以,没必要总是被一些“颠覆”、“淘汰”、“赢了”、“逆天”等夸张的词汇给吓坏,坚守本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课。
对于微信公众号作者而言,我常常想的一个场景就是:自己就是一家商店的老板,自己写的文章就是店里摆着的商品,粉丝们就是顾客,那么,作为顾客,显然不想看到商店里都是看着破破烂烂的东西,要么好看、要么有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XXX造”内容。
不要局限于写文章
面对发达的AI,如果完全对它不理不睬,那也挺吃亏,新科技、新的工具,必然会带来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效果。
某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外地旅行,面对完全不知道的建筑物和景区的人物,以及相关历史背景,我自己是一筹莫展,眼瞅着朋友不断地与AI进行对话,不断地追问,从而得到一些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信息,AI的作用在这里显然就具象化了。对待AI大模型的态度,我认为不要局限于写文章上,那么,AI大模型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能干什么呢?
首先,提供搜索帮助。搜索引擎曾经是PC端的入口级产品,但到了移动端,各个App都是信息孤岛,搜索引擎的价值大大降低,搜索引擎还有一个Bug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你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头部三条广告、尾部三条广告,中间Feed流里还有一两条广告,在一整个十条搜索结果中,你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过滤广告,才有可能找到想要的内容。
而AI则没那么麻烦,你输入相对精确的内容,它都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并且,没有广告。所以,你别看现在搜索引擎的AI搜索喊得天花乱坠,但只要它的盈利模式没办法脱离搜索广告,那么,最终还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产品。
在用户体验方面,AI大模型“吊打”传统搜索引擎,一旦你习惯了AI大模型的用户体验后,传统搜索引擎真是用不了一点。
其次,整理思路。对于某些用惯了AI大模型的用户来说,现在没有AI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工作了。AI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工作中理顺思路,比如,“帮我做一个XXX的申报材料”、“我想写一个XXX的PPT,帮我整理下模板”。
在绝对精确的结果面前,AI大模型目前还有改善空间,但在相对模糊或者说不需要那么精确的内容面前,AI简直就是“神器”,它可以帮你整理思路,而在工作中,只要有这个“思路”,接下来的内容其实就比较容易,AI充当了“助理”的角色。
最后,“用魔法打败魔法”。腾讯、阿里巴巴、抖音、百度等巨头都有AI产品,那么,作为用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实验”巨头们的产品究竟靠不靠谱,比如,前几天,我试了某巨头旗下的AI产品,让它帮我写一个有严格参考资料的百科,再按照AI的提示去做百科词条,虽然最后并未成功,但这里的借鉴意义就在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比如,你想做微信公众号,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方向,甚至不知道该用哪些选题,这种时候,就可以用腾讯元宝试试,并让它为你提供相对靠谱的操作方案。当你想做抖音的时候,就可以用豆包来告诉你该怎么操作,用什么样的人设,什么样的服化道,什么样的背景,以及一步一步该怎么拍摄、怎么剪辑等等。
一方面,可以检验出各个巨头AI大模型产品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打开新的通路,当然,整个过程中,AI都是“助理”的角色,最终的操作还是要你自己来进行。
我的微信公众号从2013年做到现在,有时候在后台能看到关注10年的老粉丝留言、点赞、在看,都会感到对方在背后默默支持,这种情况下,肯定不希望用一些AI写的“水文”来糊弄他们,AI可以帮我做很多事情,但写文章这件事不行,不能让AI干扰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和判断,有时候信息过多也是一种负担。
前天有位好友在群里转发了一条AI相关的短视频,说我们也可以作为参照,选一个赛道做深,我把视频看到最后发现:博主啰里吧嗦说了一大堆,最后来了一句,“那我现在也准备给我的粉丝开一门这样的课程,让大家从零基础都能够建造自己的智能体”。
也就是说,你把AI说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是“卖课”啊,真不知道这些花钱买AI课的人是怎么想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