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协同创新结硕果 十余项科技成果落地北京大兴
近日,“创新联动 智汇天宫”校地企协同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活动在大兴区天宫院街道金隅高新产业园亿九天工中试基地举办。活动通过项目落地、平台搭建与生态优化,推动“高校研发-政府赋能-产业落地”全链条贯通,为大兴区打造“北京南部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
高校项目强签约,前沿产业赋新能
活动现场,12项高校重点标志性项目集中签约,覆盖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清华大学“智能微创髓内延长机器人项目”采用非接触电磁驱动技术,突破传统骨科治疗局限;北京工业大学“主动波浪补偿登陆舷梯装置”解决海洋工程装备作业稳定性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室内机器人服务系统”、北京交通大学“便携式轨道质量检测仪”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大兴区在智能制造与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
双轮平台齐揭牌,全链服务促发展
活动同步举行“北京市高校科协联盟科创专委会成果转化基地”揭牌及“大兴区校地企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启动仪式,标志着大兴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基地立足“首都科技创新走廊”区位优势,整合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资源,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已推动20余项实验室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目标三年内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0亿元。平台联合高校及产业载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设立5000万元“亿九硬科技种子基金”,提供“空间换股权”等创新服务模式,助力硬科技企业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式发展。
院士专家献良策,共谋创新协同路
高峰对话以“构建高效、可持续的校地企协同创新机制”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代表围绕知识产权分配、资本投入、“零阻力”服务等议题展开讨论。
下一步,天宫院街道将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大兴区将实施强链补链、生态优化、场景赋能三大行动,深化校地企联合攻关,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田”,让“创新成果”在大兴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张紫祎)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