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跨界者的进退抉择
光伏跨界者棒杰股份,将迎来战略转向?
8月11日,随着新一届董事会名单公布,棒杰股份的会议室里悄然完成了一场权力交接。
以曹远刚为首、具有深厚金融背景的新管理层正式接管这家陷入困境的企业,而光伏技术权威沈文忠的意外入选,则为这场看似明确的战略转向蒙上了一层微妙的面纱。
来源:棒杰股份公告
时间回溯至2022年,彼时主营无缝服装的棒杰股份宣布斥巨资进军光伏领域,规划建设年产16GW的N型电池片及硅片切片项目。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转型,却不幸撞上了光伏行业的周期性低谷。
短短三年间,光伏业务从增长引擎迅速演变为财务黑洞。
2023年,其电池片业务录得-26.70%的毛利率,较行业平均水平大幅落后35个百分点,当年即亏损6128万元。
持续恶化的经营状况在2025年第一季度迎来转折点。
随着扬州生产基地的被迫停产,这场耗资巨大的跨界尝试终于按下暂停键。此时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危险的94.83%,而账面上9.93亿元的应收账款在行业寒冬中更如悬顶之剑。
这一系列危机最终触发了控制权变更,7月,上海启烁睿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通过19.94%的表决权成为新控股方,随后公司宣布终止16GW光伏项目。
新管理层上任后释放出明确信号,但又似乎暗藏玄机。
董事长曹远表态将聚焦无缝服装主业,强调要"回归核心竞争优势"。
但与此同时,光伏学界权威人物沈文忠的加入又耐人寻味。作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沈文忠在N型电池技术领域的造诣深厚,这一人事安排似乎为未来可能的光伏业务重启留下了“技术窗口。
值得庆幸的是,传统的无缝服装业务为这次战略回调提供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服务于优衣库等国际品牌的成熟供应链,叠加子公司棒杰针织获得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特别是其自主研发的"3D立体无缝剪裁技术"形成的差异化优势,共同构筑了业绩复苏的支点。
或许新团队鲜明的金融基因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经营思路。
据公开信息了解到,董事长曹远刚的私募基金从业经历,副董事长贺琦二十年财务优化经验,加上总经理夏金强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专长,这样的人员配置显然更倾向于资本运作而非产业经营。
然而前路依然布满荆棘。
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棒杰股份,正在演绎一个关于战略抉择的经典案例。
当金融思维遇上实体经营,这场艰难的转身究竟会导向彻底的业务剥离,还是蛰伏待时的战略保留,市场各方正屏息以待最终答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