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近4000亿,寒武纪距离英伟达还差多少个华为?
图源:微博截图
此轮股价暴涨,或许就连寒武纪自己也感到意外。要知道在2022年4月,寒武纪的股价曾一度触底至46元,彼时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国产AI芯片“希望之星”,正深陷高研发投入与商业化受阻的双重泥淖。
然而如今,寒武纪在资本市场重新加冕,但市场更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个问题:寒武纪的这轮暴涨,是国产AI芯片突围的拐点,还是又一次资本叙事的“泡沫”?
01.股价狂飙,寒武纪“稳”了吗?
在寒武纪近日股价“狂飙”之前,今年5月至7月初,这家国产AI芯片企业的股价还在持续震荡,多个交易日创下阶段新低,引发外界对其“稀缺性”与长期竞争力的反思。但进入8月后,风向转变:短短三天内,寒武纪股价连拉三个涨停板,成为A股最强主线之一。
8月12日,寒武纪股价以20%涨停收盘,报848.88元/股,市值一度冲至3551亿元,成交额高达151亿元;此后两个交易日继续封板,8月14日盘中股价最高达985元/股,总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直到8月15日股价才有所回落,报收923.7元/股,市值3864亿元。寒武纪年内涨幅一度突破44%,被网友戏称为“寒王归来”。
图源:微博截图
然而,连续的澄清不仅没踩住刹车,反而被市场解读为行情的又一轮催化剂。业内广泛将情绪的核心推手,归结为一则“真假难辨”的传闻:某国产大模型DeepSeek-R2即将发布,并已在寒武纪平台测试完成,其推理效率优于英伟达H20,有望挑战GPT-5。
尽管DeepSeek方面多次否认这一传闻,甚至称“无发布计划”,但凤凰网等媒体从知情人士处得知,“DeepSeek一贯不会回应发布节奏”,更添市场想象空间。
寒武纪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市场情绪集中下注的载体,即一个足够硬核、同时处于风口浪尖的“AI国产替代标的”。然而,在情绪高涨的资本热浪之下,真正支撑寒武纪股价上涨的,是否有更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堂吉诃德数字金融研究院院长、楚商联合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蒋李认为,“寒武纪被极度高估,当前近4000亿元的估值‘没有锚点’,或者说‘全凭信念’。能到如此高估值,寒武纪更多是基于作为AI芯片第一股的稀缺性,与内在价值关系不大,其内在价值如今已是‘小马拉大车’;若股价再涨,只可能是情绪驱动。”
今年4月,寒武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一季报:单季营收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归母净利润达3.55亿元,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且首次实现季度扣非净利润为正。这标志着这家曾以“高研发、高亏损”著称的芯片企业,正进入订单兑现周期。
图源:朋友圈截图
在接受“雷峰网”的采访时,梁军更是直言自己“并未从寒武纪员工持股平台‘艾加溪’中获得任何股份”,反而遭遇“权力被架空、技术团队被划走、股权被清零”的系列打压。此番自曝,一度引爆半导体行业关于“核心技术人员权益保护”与“早期股权机制失灵”的广泛争议。
但这场纠纷之所以值得被反复检视,不仅是因为数字庞大、剧情激烈,更在于梁军在寒武纪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技术分量。
2017年,在完成麒麟970芯片架构后,梁军从华为海思离开后正式加入寒武纪,担任CTO及副总经理,全面接管从架构设计、芯片量产到软件平台的技术体系建设。
在此后的五年中,他主导完成了MLU100的商业化落地,并先后带领团队完成思元270、290、370、590等多个核心AI芯片的研发任务,推动寒武纪完成了从IP授权公司向自研AI芯片平台企业的战略转型。在梁军的推动下,寒武纪不仅有了技术产品,更搭建出系统架构、团队组织和产品交付的闭环流程。
而正因为这种“高度个人化的技术驱动”属性,梁军的出走并非普通高管更替,而是寒武纪内部技术权力结构发生剧变的一个标志点。根据其自述,2021年12月14日,他与寒武纪创始人、董事长陈天石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甚至陈天石在办公室中直接对梁军表示:“你的权力比董事长还大”“我现在不怕你了”;三天后,梁军的IT权限被关闭,原本向其汇报的技术与产品团队被直接划归董事长亲自管理。
图源:罐头图库
这轮股价的快速上涨,表面看似由某些消息刺激引发,但本质上却是“国产AI情绪+阶段业绩兑现”合力驱动的产物。
政策鼓励、自研替代、市场催化、绩优拐点……在缺乏“情绪锚点”的2025年夏季,这些变量集体指向了寒武纪,使其在资本市场的叙事空间迅速膨胀。而这一逻辑也让其股价从2022年4月的46元/股底部翻至2025年8月高点985元/股,近3年寒武纪股价累计涨幅达1608%。
另外,按2025年8月高点测算,寒武纪TTM市盈率已冲上3000倍,PB超过60倍,远超同类芯片公司。这样的估值本质上已不再基于现实盈利能力或现金流折现逻辑,而是建立在未来国产替代加速、市场份额扩大、客户持续绑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的高度集中预期之上;换言之,一旦上述任一变量落空,估值便可能迎来剧烈调整。
其次是兑现风险。当前寒武纪的盈利节点,建立在云端产品阶段性放量与项目密集落地的基础上,但其持续性并未被充分验证;如果中报业绩未能延续前两季的节奏,或者出现核心客户采购节奏放缓、交付进度滞后等问题,市场极可能从“高预期溢价”迅速转向“估值反噬”。
事实上,A股历史上不乏类似案例,尤其是在高景气周期中叠加情绪上行时被推上风口,而在节奏转折时,却迎来资金出逃与价值重估。
图源:罐头图库
另外还要看企业自身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技术闭环还是组织治理,寒武纪目前仍有大量功课要补。
从技术角度看,其芯片性能虽已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软件生态、开发者适配、系统协同等方面,仍难以撼动CUDA的统治性地位;从产品结构看,其主要收入仍高度依赖云端推理市场,训练端、边缘端尚未形成真正规模化;此外,在组织结构方面,“梁军事件”也揭示了寒武纪治理裂缝与激励体系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的核心人才吸引与组织稳定。
正如经济学者余丰慧指出:“寒武纪作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在市场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在于国产平替;挑战在于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竞争日益激烈,这对寒武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如何突破现有框架,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资本市场最终将会聚焦到一个核心命题:寒武纪是否真的有能力成为“中国的英伟达”?这个答案目前尚未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当寒武纪真正完成从“替代者”向“平台构建者”的跃迁,形成软硬件一体、具备开发者粘性、生态开放且商业可控的闭环系统,其当前所处的高估值才会从“市场溢价”走向“合理溢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