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ETF炼金师)

  自2021年11月开市以来,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作为致力于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平台,经历了三年半的发展。然而,在沪深交易所已经推出多款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大背景下,北交所尚未发布任何ETF产品,这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对此,有分析认为,北交所ETF的迟迟未发,主要源于流动性不足、制度缺陷以及市场操纵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

  1. 流动性门槛:市场规模的历史性约束

  北交所ETF发展受阻,首要原因在于流动性基础薄弱。与沪深市场相比,北交所的交易活跃度在起步阶段显著不足。以2022年7月为例,北交所日均成交额仅为4.46亿元,单日最低成交额不足3亿元。如此低迷的流动性使得ETF所需的实时申赎套利机制难以运作,进而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为应对流动性问题,北交所早期推出的主题基金多采用两年定期开放模式,旨在避免“进不去也出不来”的风险。随着市场的逐步改善,北交所IPO排队情况显示,其占比接近六成,且到2025年3月,日均成交额已跃升至371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83倍,虽然进步显著,但仍与沪深单只宽基ETF的交易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2. 制度仍有缺失:做市机制与监管框架的空白

  尽管北证50指数在2023年表现优异,流动性问题之外,配套制度的缺失进一步延缓了ETF的推出。沪深市场的经验表明,健全的做市商制度是ETF平稳运行的基石。北交所尚未建立专门的ETF做市商制度,缺乏专业机构来维持ETF价格与净值的一致性。这一缺口使得历史上多起ETF操纵案件的教训愈发显得深刻。

  例如,2015年发生的多起ETF操纵案中,180ETF便是在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被操控,从中获利1.84亿元。此外,北交所实时监控系统亦待完善,2025年证监会已要求交易所建立ETF异常交易预警机制。作为新兴市场,北交所在结算风险处置及操纵防范等技术系统的建设上仍需时日。

  3. 操纵风险:中小市值公司的特殊挑战

  北交所主要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其特性使得ETF面临更大的风险隐患。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相对较小,2023年8月曾出现小盘股ETF的价格在单日内异常拉升12%,但成分股的整体涨幅仅为2%。此类操纵行为若在北交所发生,将可能引发市场的系统性信任危机。

  除了操纵的风险外,估值波动性也是一大挑战。以2024年四季度北证50指数为例,曾在一个月内暴涨93%,而多家机构对此发出了成分股基本面偏弱的警告。目前,北证50的估值已处于波动带的上沿,若在高位推出ETF,将可能加剧市场波动,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4. 破局在即:政策推动与市场准备的共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市场上出现了北交所ETF即将推出的多重信号。首先,政策进一步加码。2023年9月,证监会已明确表示要持续开展北交所ETF研究,而在2025年1月也要求对流动性较好的宽基股票ETF给予支持,并将北证50指数列为优先标的。

  其次,市场基础正发生质变。北证50指数的换手率在2023年2月的8.61%飙升至2025年2月的114.77%。同时,跟踪该指数的场外基金规模突破了78亿元,并且年内平均收益超30%,为ETF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技术方案也在加速落地。据业内消息,监管部门正在推进配套制度的设计,首批北交所ETF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面世。北交所ETF的“迟到”实则反映出新兴市场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审慎考量。在流动性改善与制度框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北交所的ETF发展已进入倒计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