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节接棒下的东软集团,能否走出增长困局?
图源:公众号截图
虽然医保信息化市场的头部位置稳固,但在集团整体战略与财务表现上,东软的“多元化困局”依然未解。尤其是在东软集团刚刚完成权力交接之后,新掌门将如何战略布局?这家老牌企业站上又一个十字路口。
01.业绩反弹存假象?
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直是行业翘楚;但现如今,这家老牌“软件外包巨头”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增长动能不足。
如果只看表层数据,东软集团的2024年财报似乎交出了一份“回暖”的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东软集团2024年营收115.60亿元,同比增长9.64%,不仅成功突破百亿大关,还延续了近年来营收的稳步增长势头;主营业务净利润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约22%,完成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设定目标的103.57%。
不过,2024年东软集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0.63亿元,同比下降14.7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为-0.36亿元,延续了2023年亏损(-1.47亿元)的局面。
这份财报一经发布,便引来了上交所对于东软集团的监管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增长但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因素的持续性影响。
对此,东软集团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创新业务公司对归母净利润的负向影响及列报规则的影响,而不是公司主营业务自身盈利的问题。
图源:盖世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多来年,东软集团支撑利润的一大“利器”是政府补助。例如从2021年到2023年期间,其收到的科研项目拨款等政府补助分别为2.1亿、5.32亿和1.96亿,这些一次性收益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其内生造血能力的不足。
今年6月6日,东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6月5日收到900万元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14.27%;7月15日,东软集团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14日收到1320万元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20.94%。
图源:微博截图
回溯刘积仁时代,东软的发展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1988年,刘积仁以“三个人、三台电脑、三万元”在东北大学创立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室;次年,其抓住与日本阿尔派合作的机会,拿下30万美元合同,为公司起步注入了第一桶金。
随后十年,东软在对日外包业务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网络和交付标准,1996年登陆上交所,成为A股首家软件上市公司。除IT外包业务之外,东软于1997年推出国内首台自主CT机,奠定了医疗设备与行业解决方案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社保信息化领域多年市占率第一。
图源:微博截图
对于拆分多家子公司上市的行为,刘积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
与此同时,东软的收购动作频频:收购韩国Samsung Medison(未能打开高端市场)、收购哈曼汽车软件(利润率低于8%)、收购神州新桥(承诺利润未达标,2022年计提3.5亿元商誉减值),这些操作在短期内扩大了业务版图,却未能构建起长期的技术护城河。多数并购项目停留在补齐业务短板的层面,没有形成“技术+市场”双重优势。
今年3月,东软集团公告称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上海瑞应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芮屹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思芮科技合计57%股权,交易对价共计3.97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思芮科技将成为东软的控股子公司,这笔并购也是东软集团迈向“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思芮科技原本是属于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的资产,于2016年倒手给了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东软控股,之后又引入了外部股东;因此,这次并购交易也被质疑是关联交易。
图源:罐头图库
回顾东软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多元化并非问题的根源;真正的症结或许在于“主线不清、重心分散”。
过去十多年间,东软在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同时布局,但各业务板块之间缺乏技术与市场的深度协同,导致资源被稀释,没有一个领域形成足够坚固的行业壁垒。
因此,荣新节面临的第一项任务,或许就是帮东软做“战略减法”:从现有业务矩阵中,挑出一到两条最具潜力、与公司积淀契合度最高的主线,集中研发、人力与资本资源进行深耕,形成完整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闭环。
但战略聚焦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AI浪潮已全面铺开,留给东软的窗口期并不宽裕。
无论是在医疗还是汽车领域,AI正加速改变行业规则。新兴竞争者通过大模型、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正在迅速推出差异化产品并占领市场,而这些玩家在资本支持和技术敏捷度上往往更具优势。如果东软依旧延续过去“跟随布局”的节奏,或许将在下一轮产业洗牌中被彻底边缘化。
东软当下的抉择,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而是“能否在被淘汰之前完成转型”。对荣新节而言,突破的核心不是同时在多个赛道撒网,而是让公司在几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领导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