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润光能拟冲刺港股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阴影下,全球电池片出货量第二的中润光能正谋求港股上市,试图通过资本市场突围。
近日,港交所信息披露显示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润光能”)再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这已是该公司近年来的第二次递表。2023年5月,中润光能曾向深交所递交创业板IPO招股书,但在2024年6月撤回了申请。此次转战港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建立新的海外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
光伏行业整体承压
相关资料显示,按2024年光伏电池对外出货量计算,中润光能在全球光伏电池制造商中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为14.6%。在全球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中,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18.3%,其客户包括全球十大光伏组件制造商中的九家。
中润光能的财务数据反映了光伏行业近年的剧烈波动。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收入分别为125.17亿元、208.38亿元和113.20亿元人民币,同期利润分别为8.34亿元、16.81亿元和-13.63亿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回暖,收入达到74.65亿元,期内利润为12.04亿元。光伏电池片业务一直是中润光能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超过80%。
中润光能产能和出货量显示其扩张步伐。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伏电池片销量分别为13.2GW、34.9GW、34.5GW及19.4GW。截至2024年末,公司N型电池片的有效产能约为40GW,正处于产线改造的N型电池片产能约为12GW,改造完成后N型电池片的总产能预计约为50GW。
产能过剩与价格战
中润光能的创始人是一对70后夫妻——龙大强和孟丽叶,上世纪90年代,龙大强靠借来的资金创办了一家钢材贸易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在从事钢材贸易过程中,龙大强结识了一批光伏企业高层管理者,于2011年转型光伏行业。公司发展迅速:2016年电池片总产能突破1GW;2021年电池片出货量排到全球第四;2024年凭借老挝工厂绕开美国高关税壁垒,跃居全球第二。
光伏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价格战异常激烈。中润光能并不像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企业那样业务涵盖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多个光伏产业链环节。其光伏电池片收入在营收中占比高达八成以上,业务结构相对单一。这种专业化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面临更大压力,中润光能在招股书中表示:“若终端应用市场的增长速度低于产能扩张的预期,光伏电池片企业可能面临周期性产能过剩风险”。
周期调整与技术转型
中润光能正在积极谋求技术转型。公司准确把握到光伏电池由P型到N型的技术革新,2023年,公司P型电池片与N型电池片占比分别为81%和15.9%,到2024年,N型硅片占比迅速实现反超,达到54.4%。公司还拓展了组件业务,2022年至2024年,中润光能组件销量分别为0.9GW、1.4GW及2.9GW,收入占比分别为7.5%、9.0%及18.7%。
近年,全球光伏行业经历“冰火两重天”:一面是能源转型需求持续增长,另一面是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价格快速下滑。中润光能能否凭借港股上市,打通资金通道,度过行业寒冬,并抓住下一个增长周期,仍需市场与时间检验,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已成为企业生存能力的试金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