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为啥迟迟不发ETF?
(转自:ETF万亿指数)
自2021年11月开市以来,北京证券交易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已走过三年半的发展历程。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科创板都发了不少ETF了,为啥牛股倍出的北交所,发行ETF迟迟未见动静?在沪深交易所ETF产品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北交所的审慎态度背后,折射出新兴市场在创新突破与风险防控之间的深层考量。
01 流动性门槛:市场规模的历史性约束
北交所ETF的难产,核心瓶颈在于流动性基础不足。与沪深市场相比,北交所起步阶段的交易活跃度存在量级差距:
首当其冲的就是早期流动性困境。2022年7月,北交所日均成交额仅4.46亿元,单日最低成交额甚至不足3亿元。如此薄弱的流动性难以支撑ETF所需的实时申赎套利机制。
资金申赎时“进不去也出不来”的风险,正是早期北交所主题基金多采用两年定开模式的主因。好在目前国内几大交易所的IPO排队情况来看,目前北交所占近6成。
图:各交易所截至7月IPO排队情况

2025年3月,北交所日均成交额跃升至371亿元,较2022年增长83倍,占沪深北三市总成交额比重稳定在2%以上。尽管这一进步显著,但对比沪深单只宽基ETF动辄百亿的规模(如华夏上证50ETF),市场仍担忧极端行情下的流动性承压能力。
但话说回来,北交所自身的交投已经相较于2024年有了不同层级的变化。
图:2025年6月北交所月换手率69%

02 制度仍有缺失:做市机制与监管框架的空白
尽管北证50指数今年表现优异,但流动性之外,配套制度的缺位进一步延缓了ETF进程。沪深市场的经验表明,健全的做市商制度是ETF平稳运行的基石:
图:北证50指数今年涨幅仅次于万得微盘指数

价格稳定机制空白:北交所尚未建立专门的ETF做市商制度,缺乏专业机构维持ETF价格与净值的一致性。历史教训深刻——2015年多起ETF操纵案(如180ETF被操控获利1.84亿元)均利用了小规模ETF的价格偏离漏洞。
实时监控系统待完善:2025年证监会《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交易所建立ETF异常交易预警系统。北交所作为新兴市场,在结算风险处置、操纵防范等技术系统建设上仍需时间磨合。
03 操纵风险:中小市值公司的特殊挑战
北交所服务对象的特性,放大了对ETF风险的担忧:
成分股易操纵性: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较小,2023年8月曾有小盘股ETF价格单日异常拉升12%,而成分股整体涨幅不足2%。若类似操纵发生在北交所,可能引发系统性信任危机。
估值波动剧烈:2024年四季度北证50指数曾单月暴涨93%,但多家机构预警成分股“基本面偏弱”。而观察北证50目前的估值,现在处于波动带的上沿。ETF若在估值高位推出,可能加剧市场波动,损害投资者利益。
图:北证50指数PE估值波动带

04 破局在即:政策推动与市场准备的共振
尽管挑战重重,多重信号显示北交所ETF已进入倒计时:
政策持续加码:2023年9月证监会明确“持续开展北交所ETF研究”;2025年1月进一步要求支持“流动性好的宽基股票ETF”,将北证50指数列为优先标的。
市场基础质变:北证50指数换手率从2023年2月的8.61%飙升至2025年2月的114.77%;跟踪该指数的场外基金规模突破78亿元,年内平均收益超30%,为ETF提供了充足的底层资产和投资者认知储备。
技术方案加速落地:此前有三方媒体报道,业内消息显示,监管部门正推进配套制度设计,首批北交所ETF也许很快将与我们见面。
北交所ETF的“迟到”,本质是新兴市场对金融创新的审慎校准。随着流动性改善与制度框架完善,其诞生已进入读秒阶段。正如首只沪深ETF曾经历三年筹备才破茧而出,北交所的等待亦将赋予产品更稳健的基因。当ETF终落地,不仅意味着投资者迎来高效配置工具,更将标志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完成关键制度闭环——在风险可控的轨道上,让资本与创新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注:本文数据来源:Go-Goal,ETF查一查、市场公开资料、仅做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