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与西贝口水战的背后,是预制菜标准认知差异下的产业信任危机

文丨李振兴

这是一场饭局引发的产业风暴。双方争吵的概念不在同一层面,只能各说各话,暴露了在产业层面和消费层面对预制菜存在的鸿沟。

业内专家对中华网财经表示,这主要是预制菜强制标准的缺失所致。

双方的争吵也在弥合消费者和产业界在预制菜上的认知差异。

各说各话

9月13日,罗永浩发文宣布“事情告一段落”,期待国家法规出台。西贝也在9月14日暂停了后厨探访活动。持续多天的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口水战可以休矣了吗?

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对于此条微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与罗永浩硬杠。

贾国龙的回应同样强硬:“一定会起诉他!”他连用三个“一定”强调决心,并透露罗永浩一行五人消费的15道菜品总价830元“真不贵”。西贝官方则发布声明,援引六部委文件称涉事菜品“不属于预制菜”,指责罗永浩“言行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

这里西贝援引六部委文件,关于预制菜的定义。

根据六部委对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该定义明确排除了三类产品:一是中央厨房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二是仅经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三是速冻面米、方便食品、即食凉菜等。西贝正是依据这一规定,声称其“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不过,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现切、现杀、现炒、现做的都是“预制菜”。

罗永浩在微博中多次强调,他所指的预制菜包括“提前加工好再复热的成品菜”。

罗永浩则在转发相关报道时质疑:“中央厨房做的半成品加热后上桌,和预制菜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他表示,这解释了为何当初吃起来“感觉就是一个预制菜”,并认为食用这种经过深度工业化处理的食材,与大众去餐厅追求新鲜的初衷显然不符。

这种质疑道出了普通消费者的困惑——在终端体验上,工业化预制菜与中央厨房制品几乎没有差异,为何在定义上要加以区分?

一位母亲对中华网财经表示,西贝的儿童餐,深受母亲们的推崇,都认为这些菜品是现做的,没想到也是提前做好的。

在认知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西贝主动邀请媒体、消费者探访西贝的后厨,暴露了与消费者认知上更多的不同。

诸多视频显示,西贝后厨的海鲈鱼配料中含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有机西蓝花保质期24个月,后厨用油也有转基因油。

西贝也回应称,虽然保质期24个月,通常两三天时间能消耗完。门店内所用蔬菜只有西兰花是速冻的,其他都是新鲜的。

9月14日,有报道称,西贝方面在内部平台发布通知,决定暂停门店后厨的参观活动。并称,主要为了保证后厨的正常运营。

性价比和知情权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消费者与企业在预制菜问题上的角色差异与利益诉求冲突。

作为消费者代表,罗永浩的核心诉求是知情权。他在微博中反复强调:“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种诉求得到了广泛共鸣,在其相关微博下,“支持罗老师维权”的评论获得了超过10万次点赞。

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知情权诉求源于“预期违背”带来的心理落差。

艾媒咨询2024年的调查显示,72.3%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期待“现做现吃”的体验,而当发现实际为预制菜复热时,会产生“价值感缺失”和“被欺骗”的感受。

罗永浩在微博中描述的“830元消费”与“预制菜体验”的落差,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体现。

消费者更多地支持罗永浩,纷纷表示西贝价格贵。

其实,在知情权上,有的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老乡鸡就公布称,其菜品“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个类别。其中餐厅现做占比70.6%,半预制占比27.7%,复热预制占比1.7%。

并且,老乡鸡是快餐,解决的是消费者在忙碌的工作中吃饱的需求,客单价只有三四十元。消费者理解,且能够接受。

但西贝人均100-150元的客单价,建立在“现做”“手工”“匠心”等品牌认知之上,当消费者发现实际为预制复热时,价格敏感度会急剧上升,很难不被消费者吐槽贵。

这种鸿沟在价格敏感度高的场景中尤为突出。某餐饮连锁企业的内部数据显示,在人均消费50元以下的快餐场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可达65%;而在人均150元以上的中高端场景,接受度骤降至18%。当消费者支付溢价期待“现做体验”却得到预制菜时,认知落差引发的不满情绪会更加强烈。

罗永浩的质疑本质上是对“预制菜品质”与“现做价格”不匹配的抗议。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西贝面临着标准化与成本控制的商业现实。贾国龙在采访中透露:“西贝‘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也建立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

支持西贝的多为业内企业负责人。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凌晨转载相关支持西贝和贾国龙的文章;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直言“信任西贝”;朱光玉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扬表示“平台公知都在对着餐饮人一步一步勒紧脖子上的钢丝绳”。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也曾发文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9月13日于东来删除了相关力挺西贝的抖音内容,并将个人账号设为私密状态。

不过,贾国龙要明白的是,西贝能否持续经营,获得消费者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财经报道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也有业内人士对中华网财经表示,“每道菜都公示,难度太大。例如酸菜鱼,酸菜是预制的,鱼现杀的,那这个菜算不算预制菜呢,又该如何公示?”

行业遭遇寒冬

前几年,预制菜成为了香饽饽,凡是相关企业就把自己的产品往预制菜的概念里装。

2020-2022年是爆发期。新冠疫情催生了“居家烹饪”需求,预制菜因便捷性迅速走红。2021年行业融资额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300%。二级市场上,预制菜相关股票平均涨幅超过200%,形成全民热议的投资风口。这一时期,各路资本纷纷入局,甚至房地产、家电等非食品企业也跨界布局预制菜赛道。

预制菜的水也混了,有人可能摸到鱼,有的可能被呛着了。

2023年是转折年。消费者外出就餐增加,预制菜需求增速自然回落。更重要的是,行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预制菜使用劣质原料的问题,某企业用价格仅为五花肉三分之一的未经检疫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这类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任,导致全年投诉量同比激增217%。

当前,预制菜行业进入调整期。消费者信任危机传导至业绩层面,行业增速持续放缓,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许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行业开始洗牌。

号称“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2024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21.53%和43.37%,C端加盟店单店年毛利仅约5万元,盈利能力不足。2025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依然同比下滑24.5%,表明盈利问题仍未缓解。其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20.83%,较去年同期下降4.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单季毛利率仅18.77%,同比下降5.9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09个百分点。净利率也从去年同期的12.93%降至9.33%,降幅达3.6个百分点,盈利空间持续收窄。

千味央厨2024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仍有5%-6%的增长,但远低于上一年的31%增速。2025年上半年直接转为营收微降0.7%、净利润大幅下滑39.7%,主食类和小食类产品收入分别下降9.10%和6.57%,经销商净减少362家,渠道承压。

国联水产2025年上半年巨亏5.44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高达3180.5%,显示出依赖单一品类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极高。

三全食品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下降6%;惠发食品营收下滑17.75%,其中中式菜肴品类下滑超过20%;海欣食品营收下滑15.18%,速冻菜肴制品销量下降超30%。除宏观环境影响外,产品同质化严重、渠道费用攀升、消费者偏好变化等结构性因素也在持续发挥作用。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2025年上半年,预制菜板块整体下跌18.6%,远跑输大盘。曾经被热炒的“预制菜概念”光环褪色,机构投资者持仓比例普遍下降。

Wind显示,预制菜行业已从“讲故事”阶段进入“拼实力”阶段,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估值回调压力。

其中,生产成本上升是首要挑战。新国标草案明确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的强制性要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升级生产工艺或改进包装技术。业内人士估计,仅防腐剂替代和冷链升级两项,就可能使生产成本增加15%-30%。对于利润率普遍在10%以下的中小厂商而言,这种成本压力可能是致命的。

新国标生效后,中小厂商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升级改造,投入资金改进工艺和设备,提升合规水平;要么被淘汰或并购。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告一段落,但预制菜行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这场始于一顿饭的舆论风波,意外地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催化剂,让全社会聚焦于预制菜的标准建设、消费者权益和品质提升等核心问题。预制菜行业发展或将进入下一个春天。